令狐德棻:唐代史学的奠基者_历史_史书_文化教育
唐代史学的奠基者
令狐德棻(583年—666年),字季馨,宜州华原(今陕西铜川)人,唐初史学家。出身于河西望族敦煌令狐氏,其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,父亲令狐熙为隋朝鸿胪卿,这一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,打下了丰厚的文史功底。令狐德棻一生横跨隋唐两代,见证了隋末动乱向唐初盛世的转变,并以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,最终成为唐代史学的奠基者和标杆人物。
大业十三年(617年),李渊在太原起兵,令狐德棻做出了影响一生的抉择——他没有像多数隋臣那样负隅顽抗,而是选择归附李渊阵营。这一选择既体现了他对隋末暴政的清醒认知,也显露了士族文人在乱世中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。武德元年(618年),唐朝建立,令狐德棻颇受李渊信任,被任命为起居舍人(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),后升迁为秘书丞,负责掌管图书典籍。自此,令狐德棻正式踏入大唐政治文化的核心圈,为他日后修史提供了接触宫廷档案的便利。
自隋末战乱以来,典籍亡失散佚甚多,文化传承面临断绝危机。令狐德棻痛心疾首,遂向唐高祖李渊提出“购募天下书”的建议。他提议以朝廷之力,广泛征集天下流散书籍,并设立专门机构整理补录,对献书者“重加钱帛”作为奖励。这一政策效果极佳,数年间“群书略备”。此举不仅体现了令狐德棻身为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,更挽救了大量濒危文献,为贞观时期的修史工程和文化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就这点而言,令狐德棻与牛弘一样,都是倡言征集典籍的代表人物。两位陇籍名臣,先后为国家典籍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展开剩余69%令狐德棻还敏锐地意识到文化重建的紧迫性。自南朝刘宋以来,好几代都没有编撰纪传体的正史,梁、陈、齐朝尚有史料文献可引,但是周朝和隋朝的典籍因战火大多遗失,目前还能闻说一些史实,修撰史书可以此为凭据,若干年后,恐怕这些事迹都会完全湮没。另一方面,令狐德棻深谙史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,他认为唐朝受禅于隋,隋又承继于北周,加之唐高祖祖上的功业多在北周,如果不加以编次文史,则无法光显先世的勋绩,也不能告诫古今。为此,令狐德棻首倡为前朝修史,唐高祖也极为赞同,立即下诏安排人员编撰。但由于此时政局尚未完全稳定,又缺乏明确的主编等因素,经过数年都未完成,不得已而搁浅。
令狐德棻修史的初衷是通过抢救性整理典籍来延续文化血脉,核心目的是为李唐政权的合法性提供历史依据。他后来主持编修的《周书》就秉承了这一政治理念。《周书》不仅系统记录了西魏及北周的历史,填补了南北朝后期的史料空白,更重要的是通过强调北周的正统性,巧妙厘清唐承隋、隋承周的历史链接,从而消解了唐王朝“篡隋”的危机,巩固李唐地位的合法性。
本着为迎合统治者而构建正统的修史目的,史官就不得不在皇权与史笔间寻找平衡。令狐德棻的高明在于,他既能坚持“直书”原则,也能顺应政治需求,实现了“史德”与“史才”的有机统一。诚然,令狐德棻将历史书写作为政治工具的做法,虽然肯定了李唐政权,但也难免导致史书的客观性受损,刘知几于此多有批判。
令狐德棻“文史不存,何以贻鉴今古”的修史主张,与唐太宗“以史为鉴”的治国理念高度契合。贞观三年(629年),唐太宗再次采纳令狐德棻的建议,重启修史工程。这一次,他们组织更为周密,分工十分明确。令狐德棻除了负责修《周书》,还主持编汇梁、陈、齐、隋诸史,实际上担任了总主编的角色。贞观十年(636年),五部史书全部修成,唐太宗为表嘉奖,赐令狐德棻四百匹绢。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,令狐德棻的贡献不仅在于编撰了几部史书,更在于他的史家自觉意识,他要用文字来塑造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,为一个统一王朝创建完整的历史叙事。
令狐德棻还相继参撰订正了《艺文类聚》《晋书》《五代史志》《氏族志》《唐律令》《太宗实录》《高宗实录》《凌烟阁功臣故事》《皇帝封禅仪》等书,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,成就辉煌。《旧唐书》赞曰:“创修撰之源,自德棻始也。”这评价,令狐德棻当之无愧。
令狐德棻的修撰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他凭一己之力完成了乱世中的文化救赎,构建了官修史书的制度化范式,对唐代史学体系和史书的体例具有开创之功。如写《周书》时,他突破了南北朝时期的地域偏见和断代史的局限,在叙述一国史实的同时,兼论别国重大事件,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整体特征。又如写《晋书》时,于纪传外,独创载记一体。再者,他培养和提携了一批史学人才,后来成为唐代史学的中坚力量。
令狐德棻晚年仍笔耕不辍,勤于著述,国家凡有修撰,无不参与,这种孜孜不倦的学术精神着实令人敬佩。令狐德棻的长寿,让他得以见证唐初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变迁,从而他的史书具有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。龙朔二年(662年),八十岁高龄的令狐德棻上表致仕,获准并加金紫光禄大夫。乾封元年(666年),令狐德棻病逝,享年八十四岁,谥号“宪”。
令狐德棻一生以笔为犁,在历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,虽是一位被时光尘埃半掩的儒者,却是史学星空中的耀眼大星。
(执笔:清辉 编辑:王丽娜)
来源:黄河清风
发布于:北京市